古代印度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現(xiàn)在的印度廣,包括南亞次大陸上的所有國家。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現(xiàn)了奴隸制城邦國家和文字。前2300~前1750年間當?shù)氐耐林用窬蛣?chuàng)造了“哈拉巴”文化。約在公元前1400年,中亞游牧部落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建立了王國。在征服過程中,雅利安人的游牧文化逐漸轉化為農耕文化,并與當?shù)氐耐林幕诤?,發(fā)展成印度—雅利安文明,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梵文。印度的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是在前1000年~前600年間逐漸形成的。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個等級,按高下依次為:(1)婆羅門,即僧侶;(2)剎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農民和從事工商業(yè)的平民;(4)首陀羅,即奴隸及處于奴隸地位的窮人(主要為當?shù)赝林2煌N姓的人通婚所生的子女不在種姓之內,被稱為“賤民”,他們是“不可接觸的”人。
公元6世紀以前的印度教育通常稱為婆羅門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與它的社會階級和厭棄現(xiàn)世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以維系種姓壓迫和培養(yǎng)宗教意識為主要任務,以培養(yǎng)婆羅門為教育的最高使命,具有強烈的貴族性。婆羅門教育以吠陀經(jīng)為學習的首要內容,教學方法是口授的、導師制的。古代印度教育的分期比較明確,一般兒童在7歲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8~16歲在學校學習,以后在高深學府學習。
公元前9世紀以前婆羅門教育以家庭教育為主。兒童在3~5歲時經(jīng)過剃度禮后就開始家庭教育。婆羅門家庭在教育自己的子弟的同時招收幾個剎帝利和吠舍的子弟一起學習。主要學習用古梵文寫成的《吠陀》經(jīng)。一般要十年左右才能學完一部經(jīng)。學習方法的機械性、繁瑣性和神秘性是非常突出的。書寫不像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那樣流行。
公元前8世紀以后,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辦在婆羅門家中的學校即“古儒學校”,教師被稱為“古儒”。兒童入學須經(jīng)古儒的考驗。古儒聲稱不收學費,但實際上接受家長豐厚的饋贈,其田地由學生代耕。學生入學后住到古儒家中,學習年限為12年,《吠陀》經(jīng)為主要的學習內容,規(guī)定語音學、韻律學、文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禮這六科是學習《吠陀》經(jīng)所必需的基本訓練。因此,雖然學校課程以神學為主,但涉及的知識領域相當廣泛,在客觀上有利于印度學術的發(fā)展。由于學科的學術性質導致教學方法有一定的改進,但體罰仍是常用的手段。古儒在教學中常讓年長兒童充當助手,由助手協(xié)助教師教學。這種方法后被英國教師貝爾所襲用,成為19世紀在英國盛極一時的“導生制”。
隨著奴隸制的發(fā)展和奴隸制大國的崛起,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代”。掌握軍事力量而日益強盛的剎帝利和上層大商人吠舍,不滿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婆羅門勢力日益削弱,佛教應運而生。公元前3世紀佛教得到廣泛發(fā)展,佛教教育也隨之發(fā)展起來。佛教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使教育民主化,主張四種姓平等,在人民群眾中普遍傳播了受某種初等教育的愿望;二是對教育手段和方法進行了改革,強調用方言而不是梵文進行教學,把教授、講解及個人專研經(jīng)典結合起來。
佛教采取了修院教育制度,寺院是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寺院既提供教育,又訓練祭祀人員。佛教要求學習者必須“出家”進寺為僧,過禁欲生活。當時的印度社會盛行以學僧為尚的風氣,家長爭相送子女入寺或庵。學習內容主要是佛教經(jīng)典。最初階段由教師口授,學生記誦;到了高深階段就采用爭辯和議論的方法。學習12年并合格的僧人稱為“比丘”。他們多數(shù)離寺回家。少數(shù)留寺者繼續(xù)修習10年后擔任寺中僧侶職務。尼庵是女生修行和學習的地方,水平低于寺院。女僧學習結束后稱為“比丘尼”。寺院不僅是教育機構,也是學術中心。印度的著名寺院曾吸引不少外國青年和學者前來就學,我國唐代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佛教教育對印度以及東方各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其精深的哲理推動了思辨哲學的發(fā)展。佛教教育擴大了教育對象,一定程度上照顧到了下層民眾,具有平民性。
不管是婆羅門教育還是佛教教育,它們的教育目的都與人生目的同一,主要是一種道德陶冶,讓人蔑視現(xiàn)世、追求來世,使自己的靈魂“得救”和“超脫”;其內容大都是消極的、遁世的;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學的發(fā)展和印度社會的變革。古代印度的醫(yī)學、天文學、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主要是在宗教學校以外由學者私人傳授的。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zhàn)考研,勤思考研為每位考生準備了一份考研資料,資料包括心理學、教育學、漢碩等專業(yè),分為初試和復試兩部分,所有申請資料的同學都可以獲得對應專業(yè)資料。資料會在三個工作日內發(fā)放,如果沒有解決,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習室”微信公眾號投訴。
凡注明“來源:勤思教育網(wǎng)”的作品,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wǎng)編輯網(wǎng)上搜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聯(lián)系郵箱:hezuo@qsiedu.com。
(責任編輯:guolao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