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 >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碩 > 漢語國際教育科目基礎 > 國際漢語教育基礎 >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語言學的發(fā)展與第二語言教學
19世紀以前語言學附屬于哲學、語文學等學科。未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19世紀初歷史語言學興起,把語言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語言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語言學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四個主要思潮代表了語言學發(fā)展的四個階段: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和功能主義語言學。
1、歷史比較語言學
歷史比較語言學出現(xiàn)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心在德國。
該學派采用歷史比較的方法,通過語音和詞形的比較研究語言的發(fā)展和演變,發(fā)現(xiàn)了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并建立了語言的譜系分類。
主要研究印歐語系各種語言在不同時期結構上的相同點,尋扎其相同的來源。最初是英國學者瓊斯(W.Jones)與1786年提出,印度的梵語與歐洲的拉丁語、希臘語和日耳曼語等有共同的來源。揭開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序幕。
歷史比較語言學奠基人為:丹麥語言學家拉斯克(R.Rssk)、德國語言學家格里姆(J.Grimm)和葆樸(F.Bopp)。
19世紀中期德國學者施來赫爾(A.Schleicher)提出了語言的“譜系樹”理論,并畫出了印歐系譜系樹形圖。到19世紀下半葉出現(xiàn)“新語法學派”,主張研究個人語言的特點。
德國學者洪堡特(W.Humboldt)就語言的本質、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與民族精神以及語言類型學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被成為普通語言學的奠基人。
局限:強調了語言的歷史比較,忽視了語言的共時研究;孤立地研究語言單位,缺乏對語言系統(tǒng)性的研究。
2、結構主義語言學
1906——1911,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日內瓦大學講授普通語言學,1916年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了他的講稿《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被公認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
語言理論的核心是:①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由很多小系統(tǒng)組成;
?、诜栍?ldquo;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的關系是任意的,一旦
形成以后又具有約定性。
?、鄯栂到y(tǒng)內部語言單位之間存在“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軈^(qū)分了“語言”和“言語”,區(qū)分了“內部語言學”(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外部語言學”(語言
與社會、民族、文化、政治等的關系)
?、萏岢鰠^(qū)分“歷時語言學”(研究語言在不同時期演變的“動態(tài)語言學”)和“共時語言學”(研
究語言在某一時期的狀態(tài)的“靜態(tài)語言學”),主張對語言進行共時研究。
20世紀前半葉,歐洲出現(xiàn)了結構主義思潮,30年代出現(xiàn)三學派:
A強調語言符號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語言學派;
B強調語言符號間各種關系的哥本哈根語符學派
C強調共時描寫語言事實的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影響最大),創(chuàng)始人為美國人類學家鮑阿斯(F.Boas)、人類語言學家薩丕爾(E.Sapir)和布隆菲爾德(L.Bloomfield)。美國描寫語言學派主張用共時研究的方法,通過可以觀察到的語言材料科學地、客觀地描寫語言的內部結構,揭示系統(tǒng)內部的關系。布隆菲爾德還受當時盛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
后期又出現(xiàn)了倫敦功能結構主義語言學派和莫斯科控制結構語言學派。
貢獻:對語言的結構系統(tǒng)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寫,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結構分析和結構描寫方法。
局限:只集中于語言形式、結構的分析,忽視對語言意義的研究。
3、轉換生成語法
195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喬姆斯基(N.Chomsky)的《句法結構》出版。標志轉換生成語法學派誕生。
喬在語言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目的上猛烈抨擊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傳統(tǒng)語言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都不能回答“語言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不能解釋語言是如何為人所掌握的,反對結構主義語言學只以人們的實際話語為對象,以語言的描寫和分析為目的。
他提出區(qū)分“語言能力”——人們內化了的語言規(guī)則體系和“語言表現(xiàn)”——語言能力的實際運用,即人們實際說出來的話。認為語言表現(xiàn)不能全面反應語言能力,只就有限的話語進行結構分析不能揭示語言的本質,無法解釋人類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語言學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語言的規(guī)則體系,說出無限話語的人類的認知結構中的語言能力,提出“語言習得機制”、“普遍語法”的假說和“深層機構”、“表層結構”的理論。把語言學的觸角伸向人類認知領域,探討語言的心理過程。
4、功能主義語言學
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義語言學興起,標志語言研究重點由語言形式轉向語言功能。
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韓禮德(M.A.K.Halliday)、法國的馬丁內(A.Martinet)等,中心在歐洲。
倫敦功能學派的弗斯(J.R.Firth)認為語言的本質是意義——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語義是語言研究的中心,主張從社會的角度去觀察、研究語言,強調語言的社會性,語言的本質功能是社會交際功能。
韓禮德建立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以“系統(tǒng)語法”為框架論述語言功能。
本資料來源勤思考研論壇網(wǎng)友分享,選自完整資料中的一部分,并非勤思考研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輔導班講義。如果你需要完整版的資料可以直接點擊這里下載>>>>,或者聯(lián)系在線的勤思考研老師索取資料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zhàn)考研,勤思考研為每位考生準備了一份考研資料,資料包括心理學、教育學、漢碩等專業(yè),分為初試和復試兩部分,所有申請資料的同學都可以獲得對應專業(yè)資料。資料會在三個工作日內發(fā)放,如果沒有解決,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習室”微信公眾號投訴。
凡注明“來源:勤思教育網(wǎng)”的作品,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wǎng)編輯網(wǎng)上搜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聯(lián)系郵箱:hezuo@qsiedu.com。
(責任編輯:qschenglidan )